刚柔相济什么意思?刚柔相济典故介绍

汉中之战虽然没能入选三国三大战役之一,但这场战事对于刘备来说意义非凡,因为这是刘备第一次击败曹操大军。当时曹操基本召集了所有主力,准备和刘备决一死战,但最后却败给刘备。当然曹操此役或许没有使出全力,但他等于是给了刘备都够称王的资本。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“刚柔相济”就和汉中之战有关,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吧。

刚柔相济什么意思?刚柔相济典故介绍

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十一回,发生在汉中之战期间,相关人物为夏侯渊、曹操和刘晔。原文如下:

(曹操)便差人持节到定军山,教夏侯渊进兵。刘晔谏曰:“渊性太刚,恐中奸计。”操乃作手书与之。使命持节到渊营,渊接入。使者出书,渊拆视之。略曰:“凡为将者,当以刚柔相济,不可徒恃其勇。若但任勇,则是一夫之敌耳。吾今屯大军于南郑,欲观卿之妙才,勿辱二字可也。”

刚柔相济什么意思?刚柔相济典故介绍

夏侯渊览毕大喜。打发使命回讫,乃与张郃商议曰:“今魏王率大兵屯于南郑,以讨刘备。吾与汝久守此地,岂能建立功业?来日吾出战,务要生擒黄忠。”张郃曰:“黄忠谋勇兼备,况有法正相助,不可轻敌。此间山路险峻,只宜坚守。”渊曰:“若他人建了功劳,吾与汝有何面目见魏王耶?汝只守山,吾去出战。”

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,黄忠与严颜两位老将在天荡山大败张郃,曹操闻讯后统兵四十万亲征汉中。大军进至南郑后,曹操下令夏侯渊向黄忠发动进攻,但这个决定遭到刘晔的反对。而当曹操进攻的命令下达到夏侯渊军中时,大将张郃又对命令产生质疑,认为应该继续坚守而不宜发动进攻。

刚柔相济什么意思?刚柔相济典故介绍

本文要介绍的成语,便是曹操下达给夏侯渊作战命令中提到的“刚柔相济”,意为刚强的和柔和的相互补充,使恰到好处。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出《周易•蒙》中的“刚柔节也。”

从献帝建安二十二年(公元217年)开始的汉中之战,是曹操与刘备之间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,尽管曹操的兵力并非如小说中所言的四十万,但数万之众参战是不争的事实。而刘备则是在战争开始后不断从益州进行兵员补充,这也凸显出这场战争的规模和残酷。

刚柔相济什么意思?刚柔相济典故介绍

汉中之战,持续两年多时间,其中最为关键的战斗便发生在定军山,由曹操一方的夏侯渊、张郃对阵黄忠、法正和黄权。经过一番激战,夏侯渊被杀,曹军士气受挫,最终不得不将汉中拱手让给刘备。

为何夏侯渊这位曾经威震西北的一代名将会倒在定军山呢?小说给出了一个答案,这便是刘晔所说的“性太刚”,也就是有勇无谋,这与历史上夏侯渊的失败非常类似。按照《三国志•夏侯渊传》的介绍,夏侯渊素以行动迅速、善于长途奔袭著称,是个擅长进攻而不擅防御的将领。曹操将夏侯渊安排在定军山防御刘备,属于用人不当,加上法正和黄权及时发现了夏侯渊防御漏洞,最终导致了夏侯渊的阵亡。